近日,《中国石化报》报道浙江石油6个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典型案例,引发关注。截至目前,该公司累计投运超1万个充电桩、打造多个“液冷超充+智能服务”站点,有效缓解新能源车主“里程焦虑”。这些成果,彰显了销售企业在充电服务领域与民生需求深度对接的广阔前景。
充电桩建设是能源革命的“必答题”,更是服务民生的“责任题”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,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满足民生需求、推动能源转型意义重大。实践证明,只要紧跟市场需求、勇于创新,就能在现有的领域开辟新的发展路径。
转变思维观念是首要任务。企业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,将充电服务视为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生态的重要一环。围绕车主多样化需求,打造集充电、购物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,拓展服务边界,增强用户黏性。
强化管理措施是关键一环。建立健全充电设施管理体系,对充电桩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,及时维护和更新设备,确保充电服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。同时,优化布局规划,依据不同区域的车辆保有量、使用频次等因素,合理规划充电设施的分布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
紧跟绿色转型是发展趋势。充电设施建设应融入节能减排理念,探索使用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,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充电桩提质增效,本质是能源服务价值的重构。当技术突破打开效率空间,模式创新释放经济价值,生态协同激活市场活力,才能有效消除客户“充电焦虑”、激发企业“转型动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