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前,南京江宁德融科创中心进驻的小哈能量站引发不少消费者吐槽,不仅设置最低消费,用不完的钱还不退。
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下,运营方取消了最低消费。可没多久,消费者发现了新问题:这处充电站的服务费比电费贵了几倍。
今天上午,零距离记者再次前往德融科创中心小哈能量站,扫码发现,原先最低消费的条款的确已经取消。按照页面显示,
充电时的所付费用为两笔,一笔是电费:1.1元一度乘以实际用电量;一笔是服务费:0.9元一小时乘以充电时长。
根据一位车主提供的订单,他总共支付了3元,其中充电量是0.646度,0.71元,剩下的2.29元都是服务费。服务费是电费的3倍多,这让他十分不解。
每个电动车充电的速度不一样,小功率的时间要长一点,这样就很吃亏,而且服务费也很贵,比其他公司贵七八倍。
距离德融科创中心不到3公里的方山景区,有一排莱充充电桩。零距离记者扫码发现,服务费只要0.2元一度,即使电瓶车充电速度快慢不一,服务费也不会受时间影响。而在附近居民小区里,充电桩的服务费更低,一度电只要0.12元左右。同样的一度电,德融科创中心小哈能量站的服务费是它的十几倍。
零距离记者也咨询了一家充电桩的客服,据了解,服务费实际上是由当地商家设置的。按照对方的说法,服务费可能会涉及维修,比如更换零件等状况。
零距离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不同品牌的充电桩收取服务费的规则也各不相同。以天天充电为例,服务费虽然以小时计费,但却按照功率的不同分成了档位,在南京萨家湾花苑一共分成了5档,比如99瓦以内是0.12元一小时,800到1000瓦是0.57元一小时。除此之外,在不同城市,不同小区,服务费价格也不一样。同样是天天充电,在徐州丰县一小区,200瓦以内的服务费大约是4分多钱一小时。
每个小区的服务费都是不一样的,扫码界面都有资费详情,因为每个小区的运营成本不同,定价也不同。
业内人士介绍说,除了运营成本不同外,按照南京发改委、房产局等部门的要求,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,按照弥补成本、合理收益、体现集中充电公益属性原则,由业主委员会或者受委托的物业等,与经营者协商确定,实行明码标价。由于市场竞争,只要业委会和物业公司能把好关,各家公司的服务费都差不多。而就小哈能量站服务费偏高的投诉,市场监管部门也曾在约谈中给出过提醒和建议。
遗憾的是,虽然市场监管部门提醒了小哈能量站的运营商,但他们并没有采纳。对此,德融科创中心的员工也很郁闷,如果物业不作为,没有把好关,难道就要被迫承受高额的服务费吗?
虽然服务费的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市场调节,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合理范围,如果服务费明显高于当地同类型行业的服务水平,且没有合理的成本支撑,那么就有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或者不正当竞争行为。如果消费者认为服务费不合理,可以通过协商、投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